时至今日,人们只知道使用五种“酸、甜、苦、辣、辛”食物来营养自己,未能尽释“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”五音之乐何以裨益人身。尽管《史记》有曰:“始五音皆正音者——故音乐者,所以动荡血脉,通流精神而和正心”。五音音乐是远比五味的营养更有价值,创作这一震古铄今的中国理疗养生音乐的吴慎教授说,它所能给予身体心理的抚慰是任何五味营养无可比拟的。
来自上古中国音乐,具有疗愈身心的强大力量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天有五音,人有五脏。……人与天的相应”。音乐起源于自然音响,自然音响在其特殊条件下,有着通天地合神明的能量,对人体具有健康意义。“凡乐者,天地之和,阴阳之调也”(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)。音乐之所以对人体内脏的健康具有特殊意义,在于它能拨动人的心弦,疏通人体的心经,修复人的心脏,“魂魄合和,气血元神旺盛,则心生神明”。现代科学认为,音乐之所以能治病,在于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振动系统构成的,声波频率的医学价值是它对生物体有着显著的良性促进作用。可是,源远流长的上古中国音乐疗法已经失传了很久很久。
吴慎创立的“中国音疗”音乐,继承和发掘了中华传统医学对症下乐(药)的古人之道,将养生医疗与音乐结合起来,使失传千年的中国音乐医术再现于世。上古音乐疗法的理论架构主要有三:一是“五音对五脏”;二是“亦乐亦药,乐先药后”;三是五音八声有天人合一的医疗对应关系。吴慎从“樂”字的造字起源探究,破解自我疗愈的音乐密码,发现生命之乐可以优化腑脏器官,提升精、气、神,具有理疗与心灵整合作用。运用五音声波能量来达到医疗功效,调协人体阴阳,产生同感共振及生理变化,增进各腑脏器官的功能及相互作用,进而达到人体的气血平衡,增强免疫力,是音乐疗法以五音音乐调摄五脏的奇妙所在。
仓颉造字在“樂”上加草成“藥”,难道是古人已经发现音乐可以治病的道理?远古时代的乐声是人们用来治病的,“樂”字中间的“白”由“钟”的象形演变而来,左右两侧合成“丝”字,意为琴弦挂两边,置于木架上便于弹响,其五音音乐与五行相伴,对应五脏,有医疗和药用。后人发现草本植物的五味也可以用来治疗五脏之疾,便在“樂”上加个草头。以五味治五脏用草药,用五音治五脏用乐声,“藥”
“樂”同源,前者有形,后者无形,堪称传统中医的两大疗法。吴氏拆字法破译“樂”之理念,从成字结构说明“樂”与人体有关,“草藥”和“音樂”用对了,就可以治病,不能说牵强附会。
1952年汉字改革不仅把诸如“萧”姓之后变成了不“肖”子孙,也将“樂”
与“藥”
的历史渊源消除殆尽。在简化了的“乐”与“药”两个字面上,丝毫看不出他们与上古中国传统医理有什么瓜葛,繁体汉字蕴涵深厚的文化意味以及“生命之樂”的高度智慧,被现代人粗暴地毁灭了。吴慎试图创立以五音为基理的“中国音疗”理疗养生音乐,重新恢复失传千年的“生命之乐”,并结合现代临床医学实验,获取声波医疗科学原理的临床证据,使音乐声波成为人类普遍增进健康与治疗疾病的新药方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