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寶《子母石 刻》 |
||||||||||
|
||||||||||
|
||||||||||
田黃印林至寶,明代許容刻制,清代名家賞觀題跋 |
||||||||||
東皋創派人許容(約1635~1696後)清代篆刻家,江蘇如皋人,字實夫,號默公。早年師從廣陵邵潛學習篆刻。他刻名印,用漢印法,韻味頗佳。善刻竹根英黃楊木印,乃有清一時名家。他治印章法喜參己意,而多出現俚俗習氣,從而形成他首創的東皋印派強烈的風格。 |
||||||||||
|
||||||||||
賞瓷堂文化苑苑長為國寶《子母石刻》賦詩一首
印林至寶傳雙對,印帝田黃倍勝金;明代許公精雕成,清代明家賞悅欣! |
||||||||||
|
||||||||||
左石刻---庚午十月清道人觀:李瑞清(官)光緒進士 右石刻---丙辰十月以此二刻奉桂生大兄即乞大雅正之行書許容記 |
||||||||||
李瑞清(清道人)近代中國著名的書畫家、教育家--清道人(中國著名畫家張大千之師)"庚午十月清道人觀" 落款 李瑞清(1869-1920),字仲麟,號梅庵,臨川縣溫圳鎮(今屬進賢縣)人, 近代中國著名的書畫家、教育家。李瑞清出身于世代書香之家,酷愛書畫,二十七歲中進士。歷任翰林院起士、江寧提學、江蘇布政使、兩江師範監督、南京 學使。晚年隱居上海,自稱清道人。李瑞清的書法,上追周秦,博宗漢魏,各體偕備,尤工篆隸。 其書法“秀者如妖嬈美女,剛者如勇士揮槊”,瀟灑俊逸,各具 神態,以篆作畫,合畫篆為一體。李瑞清還是一位教育家。早年任兩江優級師範學堂( 後改為 國立東南大學、中央大學、南京大學)監督時, 以“為國育才” 為己任,嘔心瀝血,造就了一大批弛名海內外的書畫家,著名國 畫大師張大千、著名書法家胡小石、李仲乾、黃鴻圖皆出自其門下, 兩江師範成為當時東南地區規模最大, 聲譽最高的學府。 1920年李瑞清在南京病逝,葬于牛首山。南京大學為表彰其辦校功績,特建亭於校園,曰“梅庵”。後來,家鄉人民為紀念這位 書畫家、教育家,將其生前住過的“府前街”改名“梅庵路”( 今撫州區羊城路)。www.findart.com.cn 另文:李瑞清(1867 — 1920)教育家,美術家,書法家。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,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,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開拓者。字仲麟,號梅庵、梅癡、阿梅,晚號清道人,玉梅花庵主,戲號李百蟹。江西撫州人。 著作: 遺著有《圍城記》;經門人整理遺稿,193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《清道人遺卷》,共計文、詩、跋、書論四卷。 書法: 李瑞清通詩、書、畫,尤精書法。自幼鑽研六書,學習書法,對殷墟、周、秦、兩漢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。為一代書法宗師,也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。李瑞清的書法,上追周秦,博宗漢魏,各體偕備,尤工篆隸。其書法“秀者如妖嬈美女,剛者如勇士揮槊”,瀟灑俊逸,各具神態,以篆作畫,合畫篆為一體。李派書學熔鑄古今,不偏不倚,至博且精,勇開風氣,所播深遠直至當代,為薪火相傳的金石書派。 www.findart.com.cn 繪畫: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畫家,擅丹青,山水、人物、花卉,繪畫涉獵廣泛。山水師法原濟、八大山人,花卉宗惲南田。所繪松石、花卉意境獨特,尤擅畫佛。 |
||||||||||
|
||||||||||
石 印 名 稱:黃石刻印《石友珍秘》《大年刊定》 |
||||||||||
許容善詩文書畫,精研六書古文字學。他多次去京都等地,拜師訪友,與當時著名收藏家胡介祉結為密友,從康熙九年至康熙二十八年的20年間,他先後住胡家為其刻印數百方,這就是後來多種版本的《谷園印譜》,這是篆刻史上最早完整地將辭賦刻入印章的一部專題印譜。許容曾任福州府檢校,後來仕途失意,浪跡江湖,以詩文金石書畫謀生,不再涉足官場。許與林皋、吳先生同時代。龔尚書芝麓曾有詩贈許“寄語黃山程穆倩,中原旗鼓一相當”,可見許在印壇的地位。許容一生治印,多為胡介祉作,如《谷園印譜》、《韞光樓印譜》等,另自存印稿刊有《許默公印譜》,學術著作有《說篆》、《篆誨》、《印略》、《印鑒》、《石鼓文鈔》、《鷗浮集》、《破難草》、《讀史初階》等,可謂著作等身。 |
||||||||||
|
||||||||||
左石刻---丙辰十月以此二刻奉桂生大兄即乞大雅正之行書許容記 右石刻---壬午秋十月下 沐吳大徵拜觀 |
||||||||||
吳大徵其人:1894年(農曆七月初二日)正值震撼世界的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際,吳湖帆誕生於蘇州南倉橋一個累世簪纓之家。 翼燕——作為吳湖帆最初的得名——是具有深意的。因為時局艱難,國事陵替,這個江南望族便在他們後他輩身上寄託了讓他將來繼承祖業、屏護邊陲的厚望。待稍長後他又更名為萬,取字適逡,又字東莊,而湖帆一名,則是以後作書畫時才署用的。 吳湖帆是意齋先生吳大瀲文孫。吳大瀲系晚清大吏,甲午戰爭的主要指揮者之一,曾曆官山、陝、兩河、湖、廣巡撫。嘗受命辦理西北邊防,因琿春黑頂子久為俄人侵佔,於1885年會俄使查勘侵界,援鹹豐舊界圖立碑五座,並於所建銅柱上自篆銘曰“疆域有表國有維,此柱可立不可移”,於是侵界複歸中國,一時朝野交口稱譽。1892年,中日開釁,吳大瀲以湖南巡撫之身請纓,旋領兵部尚書銜率湘軍出關。1895年與日軍戰於海城,為日軍所敗。兵敗之初,清廷震怒,欲重辦其罪,因得新軍袁世凱諸重臣力保,遂置不問。不久便回到了故鄉蘇州。 吳大瀲兄弟共三人,其兄大根原為吳湖帆嫡祖,因吳大瀲之子9歲時在大徵廣東任蔔夭折,便過繼吳湖帆以承香火。吳湖帆原尚有一弟名翼鴻,可承大根家業。不料翼鴻三歲時驚風而死,於是大根、大瀲兄弟共一孫,吳湖帆成為兩房的兼桃子。 吳大徵雅好文藝,於鑒賞、詩文、書畫皆有深研,而尤以大篆為勝。他為官近二十年,雖視學賑荒,治河巡邊,籌屯戎馬,足跡未嘗一日閑,卻仍然編撰了大量論著。如《說文古籀補》、《古玉圖考》、《恒軒吉金錄》、《意齋集古錄》、《意齋詩文集》、《十六金符齋印存》等,大都為 古文字和書法方面的重要著作,在近現代藝文領域裏產生過重 大影響。 吳大徵在任時有直聲,名士多歸之。當日幕府就有王同愈、陸廉夫諸人。退歸林下後,一度任龍門書院院長,後又與蘇州顧鶴逸結“怡園畫社”。“怡園畫社”者,以顧鶴逸曾居台州,而“怡”則取“心在台州”之意。於是一時東南俊彥如吳昌碩、金興蘭、翁尹若、倪墨耕等均為社友,在蘇州形成·了一個文士群,皆志深筆長、梗概多氣之上。這些,對吳湖帆的成長造成了極為有利的氛圍。他童年的藝術搖籃編織得如此精美,條件如此的得天獨厚;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在人品上受到的薰陶,前輩們的思想和品行在他心靈上留下了終身難以磨滅的烙印。 “我祖父罷官後十分清貧,過著鬻字畫、售古銅器自給的日子。但他甚重名節,從不願啟叩權勢者之門的”…… |
||||||||||
|
||||||||||
左石刻---許公珍印存世罕也,此二石宜千古流芳也丙戌冬日次行題 右石刻---隸書: 許容治印宗示 三橋之浩所作精妙絕倫, 乃印林之珍也。漁洋 (王漁洋清幹龍大文學家—山東人) |
||||||||||